面试辅导|专注后端面试辅导|专注后端
我要报名
我要报名
  • 首页
  • 服务介绍

    • ✈️ 辅导内容及流程(必看)
    • 💰 辅导费用及优势(必看)
    • ❓ 常见问题及解答(必看)
    • 🎯 面试辅导的作用
    • 📨 学员 offer 情况
    • 🤩 学员收获和评价

985 面试八连挂,拿到 2 个大厂 Offer

大家好,我是R哥,今天分享一个特别励志的面试辅导案例。

这次故事的主人公是已过而立之年,刚刚当上爸爸的江浙沪独子小T。

小T是正经八百的985院校的CS专业,却在过往将近十年的职场生涯中,一直混迹于人数不足500人的小公司,颇有些“苟全性命于乱世,不求闻达于诸侯”的意境。

拿到他的简历后,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:

兄弟,你的工作经历简直太浪费你的学历了。

小T也是深有同感,说道:

是呢,我以前求职的时候选择太草率了,一般大厂的流程比较慢,等不及就随便拿了个offer入职了。我现在已经30+岁了,总想圆一个大厂梦,虽然我也知道待遇不如以前了,还特别卷。

小T接着说:

周围的人都跟我说,你已经年过30了,之前的工作履历一直是中小厂,在现在这个节骨眼很难再进大厂了,不知道这事你怎么看?

我想了一下,跟小T说:

以你现在的年龄和工作经验,应该对标的是阿里P7。你的学历不错,再加上把你的简历进行针对性地优化,面试机会一定是有的,但在技术视野和技术深度上是需要提升的,需要好好用功几个月,具体的周期也需要看你的执行力。

我接着说:

其实,只要有面试机会就好办了,我们可以通过听面试录音的方式进行复盘,不断地提升你在专业技术上和面试技巧上的薄弱点,一旦走向了这个正循环,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好的,无非是时间早晚的问题。

听了我的分析,小T表示认同,当天便成为了我的学员。

卧薪尝胆

在和小T的模拟面试的过程中,我发现一件特别好玩的事情,那就是小T的反应力和逻辑性确实不错,但行业内主流的解决方案是真的是一概不知,甚至他都没听说过ES,就更别提系统可用性建设、分库分表策略和高并发解决方案这些了。

于是,我在小T常规的学习内容上,加上了我们的大厂 Java 项目场景面试题,并跟小T说,一遍看不懂没关系,一定要多刷几遍,有不懂的地方随时问我。

此外,我还嘱咐小T说:

你是在职骑驴找马,别一昧求快,八股文方面一定要理解性地记忆,一些掌握不是太牢固的点尽量要形成笔记,而不是死记硬背。

小T听了表示让我放心,一定会按照要求贯彻执行。

在随后的刷题答疑过程中,我发现小T的执行力真的很棒,几乎每周都能按照学习计划完成任务,并且从问的问题中可以看到,小T在这些知识点中还是融入了自己思考的。

btw:

一个学员问的问题越细分,证明他在这个问题上思考得越多,而问的问题越泛,则证明他并没有在这里花费太多时间。

举个泛问题的例子:

Spring的循环依赖是什么意思啊,我没太懂,可以讲讲吗?再举个细分问题的例子:年轻代GC和老年代GC的GCRoots是如何区分的?

当小T刷题刷到一个半月的时候,有一天跟我说:

我发现以前在工作当中的一些技术困惑,从这次刷题中获得了不少答案,有一种融会贯通的感觉。

我说:

那当然了,很多人都认为八股文和算法只是用来刷的,其实不是这样的,这也是一个夯实技术自我提升的过程。

两个半月痛并快乐着的时间,小T刷完了第一遍八股文、算法和场景题。

我跟小T说,接下来这些不用刻意刷了,每天拿出来两个小时巩固就可以了,咱们可以把重心放在简历优化上了。

另辟蹊径

简历方面是小T另一个头疼的地方,因为他这三年一直待在一个做To B领域的财务软件公司,自然跟互联网大厂的所谓的高并发场景完全不沾边儿了。

而小T一直认为,如果没有在工作上接触到高并发场景,就很难进互联网大厂,但不进入到互联网大厂,又很难接触到高并发场景。


嗯,这不是死锁了吗?

我纠正了一下小T的想法:

(1)并不存在没有高并发场景经验,就入职不了互联网大厂。

(2)就算互联网大厂的工程师,80%的人也没有接触到高并发场景。

(3)除了高并发方向,还有高可用、高性能、海量数据和研发效率等方向,这些一样是技术亮点。

我接着跟小T说:

你们业财方向的数据量还是非常庞大的,且无论是任务跑批还是定向查询场景,对性能也是有要求的,所以是命中高性能和海量数据两个方向的。

小T听了恍然大悟,原来只单恋一枝花的的他,在这一刻才看到了百花齐放的绚丽。

简历很快弄完了,经历了N次的腾讯会议答疑和模拟面试,除了技术方案之外,我把自我介绍、项目介绍、回答问题的节奏、策略和边界感也给他板正了一下,已然万事俱备了。

我跟小T说:

你准备得还算充分,可以直接投心仪的互联网大厂了,不用找小公司练手了。

初战不利

简历投递四天,小T就收到了三个互联网大厂的面试邀请,只是没有经验的他都安排在了一天里,他认为这样可以把一天年假最大化利用。

我跟小T说:

以后不要这样安排,在职情况下,最好能够把面试间隔开,这样有助于及时进行面试复盘,以及保持充沛的精力。至于请假问题,你可以把面试时间约在晚上,那样不加班早走一会儿就行。

果不出我所料,从来没面试过大厂的小T,在当天第一场面试的时候有些紧张,被面试官问了两个相对开放性的问题,“如何做技术选型”和“架构师的职责范围是什么”,他并没有回答好,随后就彻底乱了阵脚,最终面试进程被终止在一面上。

随后的两场面试被第一场面试影响了士气,以及线下面试来回奔波的疲惫,结果自不必说。

我跟小T说:

其实这个学费交的还是值得的,首先这三场面试中,80%的八股文和算法你都回答上来了,证明前段时间的投入是获得结果了,至于这些开放性的问题。其实也都是可以举一反三的,我腾讯会议给你讲讲。

这里说下,面试复盘是要由点及面的,定点问题讲细节,定向问题讲方法论,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化提升面试储备。

在此之后,小T又经历了五场面试,其中有四场面试进了两面,二场面试进了终面并聊了薪资,但最终都无疾而终了。

我跟小T说:

还是可以看到进步的,毕竟到二面和终面的越来越多了,证明技术的基本面没问题了,但在跟其他候选人的PK中没占得优势,这个没关系,慢慢等机会就好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。

终成正果

到了8月初,小T约到了一个准互联网大厂的面试机会,业务方向是业财,我感觉这个面试成的概率挺大,告诉小T好好准备。

一面二面之后,小T跟我说:

面试官70%的时间都在问他业务解决方案,这块他比较熟,都回答上来了,但技术问得不多,仅仅问了七八个八股文,这个正常吗?

我说:

完全正常,财务、支付、结算方向,都属于业务壁垒比较强的,找到一个技术好的工程师容易,但找到一个很懂这块业务的工程师并不容易,你很适合。

随后的三面 + HR面是安排在一天的,HR跟小T确认完薪资后,花了十分钟的时间劝小T早些时间入职。

随后,小T又去面试了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顶级大厂,这次面试问得相当均衡八股文、算法、场景题和项目解决方案一个不落,最终也发了offer,发展前景也比前者高。

结语

哀鸿遍野的大环境,一个活生生的励志case,让人感慨颇多。

有时候,人生如逆旅,我亦是行人,我行我素地为一个目标坚守很难,却可以找出一百个理由,告诉自己平凡才是答案。

悲观者经常正确地站在原地,而乐观者却马不停蹄地奔向成功,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

谁怕?

一蓑烟雨任平生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

Copyright © Java技术栈 粤ICP备18026527号